风采展示

位置: 首页 风采展示 正文

江南大学召开学习《习近平主席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的复信》精神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3-05-17

浏览次数: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一纸回信,情系世界。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5月16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在校中亚学生、其他国际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共聚一堂,深入学习领会复信精神,畅谈心得体会。

首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伟带领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并梳理和回顾了信中再次提到的“丝路精神”,号召国际学生要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沟通合作、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中亚故事,为增近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随后,到场的国际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在华学习、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就复信精神进行了学习、讨论和分享。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研究生林立虎说“看到习近平主席给中亚留学生回信,我很受鼓舞。正如习习主席提到的‘你们是中国中亚关系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传播者’。一条丝路将我的故乡和中国相连,我亲眼目睹过去的十年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助推了塔吉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的“丝路奖学金”又将我与江南大学相连,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得到了更多认识世界和提高自己的机会,也扩大了中外‘朋友圈’。我与各国同学一起组队完成项目和实验,增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希望今后我能成为丝路上的一座桥,连接中亚与中国的世代友好。”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艾泽林说,“能来中国学习,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尤其是在江南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她给大家分享了两国文化交流对于她专业创作的启发和影响,“留学经历让我有了两个国家的文化经历和体验,我将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灵感融入艺术设计,创作出的作品得到了中国老师和同学的欣赏。我相信艺术无国界,文化是交流的桥梁,我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用艺术之笔描绘和展现中哈两国的动人故事,做好中国和中亚交流的使者。”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马克今年即将毕业,他表示很舍不得离开中国,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我即将完成学业的时候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一方面很兴奋,同时也体会到了身上肩负的责任。毕业后我打算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中塔贸易,让我祖国的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故事,做中塔双边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哈萨克斯坦的本科生爱达表示看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让她很感动。“我了解到这已经是他给留学生的第三封回信,他非常关心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这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很温暖。选择来中国留学,正是因为我们两国一直是朋友。来中国以后,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迹,又有现代的文明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人“以和为贵”“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都在关注中哈两国的合作,期待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能对两国的合作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也希望我早日学成加入到建设者的队伍中。”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龚晓斌肯定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和中亚的各领域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重在共建共享、共同繁荣。希望我校的国际学生为推动中外关系的友好发展、人类的发展和繁荣贡献青年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晖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工作指引,继续扎实推进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读懂中国系列教育,构建深层次、立体化的国情教育体系,推进构建留学生“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以奋进之姿助推来华留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来华留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是新时代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国际教育学院将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一项长期坚持、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政治任务,结合主题教育要求,聚焦学深悟透,不断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质量,建设“留学江南”品牌,加强优秀国际人才培养,努力开创我校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座谈会现场


周伟副院长领学


发言的中亚留学生


龚晓斌院长讲话


王晖书记讲话